今天這篇是2017/09哈佛商業評論裡的個案研究:當老經濟遇上新經濟

 

個案簡介:

這篇個案是一家台灣的數位新創公司

是典型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公司,

而公司資金的主要來源是一家倉儲與物流產業的企業老闆

創辦人則是屬於新一代的創業家

而這家公司主要是提供旅店或民宿,一套好用的管理系統(包含訂房、資材、食材管理等等)

採取月付費的軟體收費模式

目前遇到的問題是

年輕的創辦人兼執行長,認為要積極拓張,前往東南亞市場,搶下版圖

而老一輩的董事(出資者),覺得連在國內都還沒損益兩平,流失率也沒降低,是不是應該先想辦法改善產品,不要急著擴張

 

這篇個案最後提出的問題就是:這家新創公司到底應不應該在創業初期就大膽拓張呢?

看完這篇個案時,剛好在網路版的留言區看到網友留言說:「根本就是Ichef的故事」

Ichef前陣子的吵鬧新聞相信有在關注的人應該都有看過了

 

這似乎是很多台灣新創數位公司都會遇到的問題

因為出資者(董事長)的觀念和自己的經營理念不一致導致經營上的困境

我相信老一輩的經營者絕對也是為了公司好,畢竟投資也不是為了賠錢

但是老一輩的公司幾乎都是資本型的公司,注重成本效益,且較保守

而他們在這樣的背景下,很難理解SaaS公司必須以快為進,越早攻城掠地的公司就佔有相當大的優勢

 

台灣的市場太小,對於SaaS公司絕對也是一個不利因素

所以這類型的公司最後都還是得想辦法西進或者南進才有足夠的規模而獲利

在這個個案中,我想到了我的指導教授豪傑老師在動態競爭裡所講的鑽石模型

是用來檢視一家公司的整個發展策略及手段的分析工具

其中有一個就是Staging(階段),注重的就是現階段公司該做什麼,下一個階段又該做什麼

例如:我們該由鄉村開始發展,漸漸往一二線城市進攻,又或者是一開始就在一線城市佈點

不同的Staging會帶來很大不一樣的結果

在這裡我認為今天在流失率沒有過大的情況下,應該要積極的拓張,進軍東南亞

第一、台灣的基數太小,可能沒辦法獲得足夠的回饋來改善產品

第二、現在不進軍?兩年後東南亞市場會變成什麼樣子?在這兩年內會不會有類似的產品和服務出現

那時候再進去,絕對太晚了,因為對消費者來說他有所謂的轉換成本,而這種系統的習慣一旦建立,轉換成本也就高了

到時候就算我們的產品比較好,想要說服別人來用也很難

但是如過決定進軍了,該把資源配置在什麼上面也是一番難題

畢竟不同國家的使用習慣絕對有所不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該怎麼達成目標的手段就是後續煩惱的問題了

權衡一下進軍及不進軍的後果,答案似乎很明顯了

說服老一輩的出資者,畢竟過去的成功經驗不代表未來一定可以採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hbrtaiwan 心得体会
    全站熱搜

    yv0022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