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綠皮書
背景:
描述美國1960年代, 黑人還飽受歧視的年代
本片的
男一: 托尼 ; Tony Lip ( Viggo Peter Mortensen 飾演
男二: 唐 ; Donald Walbridge Shirley ( Mahershala Karim-Ali 飾演
整個故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主要劇情大概是, 托尼是一名義大利人 (白人) 在夜店當保安
而唐 (黑人) 是一名天才音樂家, 在紐約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但在那個年代黑人其實還是飽受歧視的, 尤其是越南方的地區就越明顯
唐明明可以在紐約享受備受禮遇的生活, 但他選擇去南部巡迴演出
希望透過一種非暴力的模式來打破種族隔閡
整部片走一種溫馨小品路線, 但不時會有一些令人感覺到非常歧視且憤怒的場景
相關的劇情介紹這邊就不贅述了
想分享從這部電影看到的幾點現象
1. 觀念的進步是一步一步改變的
就像片中的主角托尼一樣, 他從歧視黑人(直接丟掉黑人用過的水杯)
到後來越來越認識唐之後, 漸漸了解, 他們只是color的不同, 其餘沒什麼不一樣
講著同一種語言, 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活
在他自己的想法改變後, 他也更不能接受別人對待黑人的歧視行為
近年來講種族歧視的另一部片, 我想到的是"關鍵少數"
差不多的內容傳達
對比到台灣的現況
其實不乏有歧視的現象
台灣人崇尚歐美人, 歧視東南亞人
不時可以從某些言論中感受到歧視的意味
比如, 不想搭台鐵, 因為都是外勞在搭
或者外勞太多的地方就不想去
但其實根據我自身的觀察
我覺得很多男外勞, 其實穿衣服都比台男更有品味xd
說不上一定穿得比較帥, 但是我看他們出門至少都是well-dressed 或者會抓頭髮
當然噴香水 (雖然台灣人不愛他們的香水味), 不過至少出門都看得出來有特別整理過
反而相較之下台男很多出門相對隨便 (我自己也是)
還是希望大家要抑制自己歧視的想法
當自己有歧視的想法出現時, 就抑制它, 久而久之就比較不會產生歧視了
2. 同性戀議題
其實種族歧視相對於同性戀議題, 也是一樣的
首先, 我支持同性戀婚姻, 因為畢竟同性戀不是錯
而家庭只要能夠好好支持一個小孩成長, 我認為都很可以
在這個前提下, 不見得一定要一男一女才可以讓孩子好好成長
畢竟一堆垃圾鬼父鬼母也是不愛戴套, 亂生, 造成一堆社會亂源
在這個支持的前提下, 我去反思自己的內心到底支不支持
當我看到真的同性戀出現在我面前時, 似乎還是會不經意的多看幾眼
(就是看到異性戀時不會有的舉動)
但我想應該只是不習慣吧..
畢竟在成長過程中都沒有接受這樣的訊息及觀念
以前國中都是死gay , 臭gay這樣亂罵
所以我自己在想連我, 20幾歲的人, 都會有這樣類似反感的舉動了
要一個4.50歲的人毫無反感的接受同性戀, 一定是有它的難度的
it take time.
漸漸年輕人都接受了
年輕人說服中年人, 中年人說服老年人,
整個觀念才有可能迭代更新
社會就像一個超大型有機體一樣, 不太可能一朝一夕就發生變化
好比一間超大型企業, 今天公司政策發生改變
一定是從最上層, 慢慢宣導至下層, 最後發生改變
故觀念已經改變的人, 也要對尚未改變的人多點耐心
而不是抱著"排異存己"的觀念
是否有朝一日, 世界真的可以消彌任何歧視嗎?
答案是否定的, 絕對不可能
今日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 到了明日可能就被視為一種歧視
整個社會就是在這樣的驅動下不斷進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