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 是在羅輯思維聽到後, 加上我自己的一些觀點整理而成
算是提供給尚未進入職場的人
以及, 職涯選擇有疑惑的人一些方向及分享
 
也算是給我自己打打氣(?) 加點信心(?)
 
這篇主要是由吳軍老師所分享
吳軍老師本身是計算機科學的博士
曾經在google,騰訊都工作過,且都是任職高階管理層
他所提出的觀點, 就算你不認同, 肯定也是有點份量在的
 
 
首先, 第一點, 幾乎沒有人靠第一份工作就發財
大家必須認清, 第一份工作是否能多賺20%, 是一個毫無意義的事情
因為在這個階段, 基本上大家賺多少花多少
 
這點我自己真的有切身感受
尤其是賺多少花多少這件事
正所謂的消費升級就是這麼回事兒
 
想想自己大學時, 一個月拿一萬塊生活費, 加上打工可能6.7千
一個月1萬7, 也是過得挺滿意的
到了研究所兼任助教, 一個月可能有2萬多塊可以花
再來工作階段, 一個月4萬, 5萬, 也是不知不覺都月光了
一方面可能是我太會花了, 對錢敏感度太低
"奉行李笑來老師所說的, 年輕時賺的小錢不用太在乎
你必須120%相信自己的未來"
 不過我自己也感覺這是不良習慣啦 哈哈
還是奉勸大家要有儲蓄的習慣
總之這個段落想表達的是, 當你賺得越多, 你通常就花得越多
原本一頓大餐是4.500元, 再來就會變成7.800, 最後就是上千元才有滿足你大餐的期待
人就是這樣, 永遠不滿足
所以第一份工作是否多20%的薪水, 絕對不是我們選擇工作的標的
 
吳軍老師認為第一份工作應該要滿足以下條件
1.能夠讓你積極快速的成長
2.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3.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全行業
4.你也必須主動透過第一份工作盡可能的成長
 
他舉了一個例子:
大學畢業去google或微軟的, 只要願意學
三年後工程能力都很強, 
而去百度, 騰訊, 阿里巴巴的人, 相比之下就差多了
這時你再從google跳到騰訊, 就可以領到相對的高薪
兩者的差異就在於, google和微軟很願意培養人
而後者相對來說於較不在意人才的培養
 
當然很多人會說, 我這輩子壓根也進不了google或者騰訊
這邊的公司只是舉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起點, 自己和自己比, 和自己差不多條件以及選擇的人比就好
只要做到每幾年上一個台階, 最終私校學生也能超越國立
中字輩也能超越台清交
 
但當你在面對職涯選擇時, 一份工作4萬 ,另一份多了20%, 4萬8
就算你明知道4萬的那份工作都滿足我們前面說的四項條件
而4萬8的工作, 相對來說發展性較差, 侷限較多
肯定還是會有多數的人選擇4萬8的工作
畢竟對當下來說, 薪水較高, 也夠有面子, 更抬的起頭
 
但這其實算是人的一個盲點, 以及不擅長的地方
也就是, 不擅長預測未來, 或者你說不夠相信自己的未來
 
如果你夠相信自己的未來, 
你會豪不猶豫選擇發展性較高的工作
 
我曾經看過一位生物發展學家的觀點
人之所以不擅長預測
是因為在人類的歷史中(大約幾萬年)
前幾千年的時間, 人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
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
人一直要到了農業時代, 或者工業時代
才不用擔心自己的下一餐會在哪裡, 才有精力去預測未來
所以其實預測未來這件事, 是不在我們的基因中的(發展的時間還不夠)
故大家容易受到眼前的誘惑(多20%的薪資), 而不在乎長遠性
 
若你現在面臨兩個工作選擇
不妨重新回顧一下上述的四個條件吧
1.能夠讓你積極快速的成長
2.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3.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全行業
4.你也必須主動透過第一份工作盡可能的成長
衡量一下短期和長期的利弊
做出最不令自己後悔的選擇
 
我一直很喜歡一句話
「Don't find a job, find your career」
這句話我相信適合所有的新鮮人
 
這時你應該懂了我為何說這篇也是給我自己打打氣, 爭點信心了吧
因為我自己也是遵從這樣的原則找了我的第一份工作的
所以就, 繼續120%的相信自己吧
arrow
arrow

    yv0022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