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益表和綜合損益表差別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損益表衡量的是經營團隊透過合作創造營收、控制成本上的成績
可謂之"狹義的獲利"
 
然而,市場上的匯率、利率、證卷價格、商品價格等變動,並非經營團隊能夠控制
但的確也會對企業的資產、負債發生影響
將這些不容易衡量的衝擊納入衡量,就是綜合損益表在做的事情
也可謂之"廣義的獲利"
 
通常合併淨利算出之後,還要經過一系列的調整
1.外幣轉換
如果是跨國企業,在許多國家都擁有資產
那要在資產結算日之前
用各國貨幣去對應本國貨幣的匯率去重新計算
此過程中產生的利得或者損失,便是綜合損益表中的「外匯轉換調整」
 
2.淨投資避險
如果有和別人簽訂所謂的「跨貨幣利率交換契約」
希望降低匯率變動所帶來的風險
這部分的公平價值變動淨值,也會呈現在「淨投資避險調整」
 
3.現金流量避險
跟上一點有點像
一樣是為了匯率變化過大而購買的金融性商品
 
4.最低退休金負債
針對公司員工累積給付義務超過退休基金資產公平價值之部分
 
再來還有就像是
5.備供出售金融證卷的利得或損失
若是公司購買的金融證卷為長期操作
此類證卷在結算時尚未賣出
則需要將持有的證卷調整至公允價值,並根據帳上成本價值與公允價值的差額認列損益
有在買股票的都知道
就是你點股票庫藏時,通常會有一個未實現損益的損益
大概就是這個概念
而這部分的損益就會列在綜合損益表的其他綜合損益下
不會納入當期損益
 
6.非供出售土地之價格變動
這就跟上一點一樣的道理
只是標的物變成土地
 
 
可以發現綜合損益表的會計科目,是比損益表更艱澀難懂的
所以經理人和投資人通常也不太看綜合損益表
 
但是劉順仁老師有建議
可以把綜合損益表當作企業的避震器
我們看績效指標時,仍舊是看企業的損益表
但是要當心綜合損益表中,顯示的數據
如果有震幅過大的情形,應該也要加以研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v002266 的頭像
    yv002266

    BW Note-Barry.Wei

    yv0022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