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看江守智老師的-豐田精實管理一書時

看到的其中一個part, 叫做備料員制度

 

何謂"備料員"呢?

想像一下你經營一間工廠

工廠裡面總共有8台機台,

平常在運轉的時候, 每一台機台都由一名工程師負責操作

大家會先把材料放到線邊倉

註: 線邊倉: 方便於現場作業領用的臨時倉

而每一個工程師當他機台邊的材料用完時

他就要起身移動到線邊倉重新領料, 再拿回機台旁邊繼續生產

 

他這樣一天來回拿料->停機的動作可能要好幾次

這時便實際測量一下這些動作所花費的時間

 

假設, 每一位工程師每一天, 拿料停機的時間總共花費2hr

那麼8位工程師就花費了, 2hr*8

大概會像是以下表格呈現

8位工程師, 每人一天工作8小時
人數
總工時
附帶作業時間
實際生產時間
8
64hr
(8*8)
16hr
(8*2)
48hr
(64-16)

每一天, 就花費了16hr在附帶作業時間上,

所謂的附帶作業時間, 就是並沒有為我們帶來實際效益的時間, 是必須設法消除或縮短的

 

這時, 若我們新增一個職位叫"備料員"

也就是由一位專職的人, 負責從線邊倉領料, 再發送至各機台

機台人員便可以專注於生產上

我們假設由原本的8位工程師, 抓一個人來當備料員試試看

8位工程師, 每人一天工作8小時
人數
總工時
附帶作業時間
實際生產時間
8
64hr
(8*8)
16hr
(8*2)
48hr
8
64hr
8hr
56hr

一樣配8名生產人員, 但附帶作業時間變成了8hr, 實際生產時間上升了8hr

 

這其實是一件有點違反人類加法思維的一件事情

比如說, 你聽到產量需要加倍的需求, 想到的第一個解法一定是, 那就多雇一點人啊, 多開幾個機台生產

這種線性思維限制了我們的思考

 

而今天講的這個備料員制度

我一樣配8名員工, 甚至少開一台機器(製造費用降低)

但我的生產效率反而更好了

 

所以當你有產量提升的需求時

絕對不是一昧投入生產要素(人; 機)

而是要思考, 如何在現有的生產條件下, 去提高生產效率, 這才叫做管理

 

以備料員制度來說

就是先去分析工時的分配(附加作業時間&實際生產時間)

再想辦法去減少附加作業時間->進而提升實際生產時間

 

若你還是覺得備料員制度有點抽象

我建議大家可以去吃一下鐵板燒

前幾日去一家鐵板燒, 真是把備料員制度發揮的淋漓盡致

兩個炒台, 兩個鐵板燒師傅從頭到尾都在鐵板旁, 完全不用移動位置

而一旁的備料員

就陸續照單去拿實材, 並一一擺在師傅的旁邊

甚至連鐵板燒料理需要的抹布阿, 水, 油鹽醬醋等等

備料員都會不斷地補充

所以師傅要做的就是, 按照備料員排好的食材順序, 一直炒就對了

 

對於老闆來說, 鐵板燒師傅的薪水一定是比較貴的

所以他的時間一定要花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

當師傅完全不用停下來可以一直炒菜 (就像是機台不停機, 不斷生產一樣)

出菜的速度越快, 客戶等待的時間越短, 翻桌率也越高

而有些店, 廚師要備料 要送菜 要送桌

相對來說, 生產時間拉長了, 顧客等待時間變長了, 翻桌率變低了

甚至廚師的負擔也更大了


好好分一下自己負責的工作

有多少是實際生產時間, 多少是附加作業時間

在想辦法去降低附加作業時間吧 !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生產管理 生產效率
    全站熱搜

    yv0022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