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提到這本書給我們的幾個觀念, 包含平均值概念為何深植人心

以及整個平均值的歷史, 它的發展進程

【終結平庸】打破平均值的概念; 哈佛最具衝擊性的潛能開發課 (上)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這本書中我覺得滿重要的幾個觀念

 

1.參差原則: 

人類的心智天生就傾向於用單向度量表思考事情, 這都是因為大腦天生不擅長思考

為了降低對大腦的負荷, 而特有的傾向

舉例來說, 如果要評價一個人的體型, 我們會直覺地說, 那個人是苗條. 魁梧. 中等

但用這種單向度的思維來來分析個人特質, 注定失敗

書中提到, 探究原因有個最簡單的辦法, 那就是看看人類的生理尺寸

S__20980139.jpg

以上圖為例, 哪一個人的體型較為魁梧?

答案看似可以呼之欲出

 

但是, 你若仔細比較兩個人在每個項目上的結果, 就會發現其實這個答案沒有那麼容易回答

右邊的男人身高較高, 肩膀卻窄

左邊的男人腰圍很粗, 屁股卻在平均值

可能會有人開始將各項數值做平均, 得出一個平均值

但你會很驚訝地發現, 這兩個男人的平均值是差不多的

故, 『哪個男人較為魁梧?』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這就是書裡提到的『參差法則』, 你無法用單向度思維去理解複雜而"參差"的東西

這時就會想到我們從小到大或多或少都做過的"智力測驗"

智力測驗以及許多心理測驗,能力測驗等等, 其實都是試圖用一個單項維度去解釋參差的維度

現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 智力測驗和你未來的成就, 甚至與你學習狀況, 相關性都是低的

只是我們往往會被一些真的鳳毛麟角的人, 可能號稱IQ180, 所影響

使我們大家都深信這種能力測驗, 也相信我們的能力真的可以這樣被衡量

 

SAT分數和大學第一學期成績的相關係數為0.4

0.4表示你能解釋兩個項目各16%的行為

想像一下, 你找一個水電工來修東西, 他只能解釋16%你的東西為何壞掉了

你還敢請他來修嗎?

這就是我們對於一些能力測驗和成績. 成就的迷思

其實它們彼此之間的相關係數真的不高, 我們仍舊深信著

 

 

2.脈絡原則: 

以往我們評斷一個人, 往往會用一個特質來形容他

或者我們會去做一些心理測驗, 從星座, 從生肖覺得我們是XX特質的一個人

這是所謂的『本質主義』, 就說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特定的性格與特質

然而, 脈絡原則強調的是特質&情境交互作用的方式

講的是你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展現出不同的特質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以特質為基礎的人格測驗, 假設我們是內向或外向的, 但卻沒有兩者皆是

 

但是根據實驗研究, 每個人都是兼具外向及內向的

只是要看你處在什麼樣的環境底下

舉例來說: 你可能在食堂上很內向, 但到了球場上卻很外向

另一個人可能相反, 他在吃飯時很外向, 到了運動場上卻像個小女孩

『某人的行為永遠是依照個人和情境兩方面互相作用而成』

這就是脈絡原則想表達的

 

這項原則可以引發我們做進一步的思考

你不能撇開特定情境去解釋個人的行為, 也不能不考量個人就認定某個情境所造成的影響

 

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某個人, 針對他們的平均偏好或是本質天性上的描述都會影響到你

你需要的是一種新的思考模式, 把焦點擺在一個人特定脈絡下的行為特徵

 

有了這樣的概念後

脈絡原則讓我們在看到孩子, 員工, 學生, 客戶做出我們想要修正的負面行為時

能更有效率的處理

與其問他們為何要做出那樣的行為, 我們可以依照脈絡修改問題

轉而問我們自己: 『他們為什麼在那個脈絡下做出那樣的行為?』

當我們看到覺得不應該出現的行為時, 我們可以克制住先不回應

直到我們找到一個例子是他們不會表現出那種行為時.

 

我們常常只在單一脈絡下看到與我們互動的人

例如同事or客戶或老闆

若能明白這點, 便可以幫助我們對他人多點同理心, 多點理解力

 

舉例來說, 我的工作會遇到一些難搞的客戶

常常在討論事情的時候, 就是給你那種擺爛, 嫌東嫌西, 不合作的態度

在我讀到脈絡原則之前, 往往想到這位客戶就會覺得很機掰

媽的有夠難搞之類的

 

讀完脈絡原則之後, 其實你可以注意到他在不同環境下是有不同的表現

他在平常工作中, 與同事的相處上也是可以很歡樂且合作的

 

從這點可以提醒我自己, 不要把他貶低到單一的惡劣人格特質

記住與你相處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面貌

能為我們開啟一扇門, 用更深層的理解與尊重去對待他人

 

 

 

 

 

 

 

arrow
arrow

    yv0022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