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內容主要取自於劉順仁老師的「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
再加上我自己個人的學習心得及網路上的資料
序:
一般人聽到會計往往會覺得就是一堆財務數字
門檻很高, 讓人難以親近, 而劉順仁老師在這本書的開頭就開宗明義地告訴我們
所謂的「會計」Accounting是工具; 「問責」Accountability才是目的
我們畢竟不是會計系出身, 也不是專業的會計人員
故, 編製財報或者該怎麼切傳票不是我們學習會計的目的
我們要學的是, 如何透過別人產生出來的財務報表, 來問責
而劉老師提到, 問責的實踐, 建立在四個不同層面的「問」
-
自問:誠信利他,創造價值,責無旁貸
-
問他:有智有謀,有體有用,有巨有細
-
被問:有憑有據,有短有長,有疑有解
-
互問:有人有己,有偏有全,有疑有解
而我們問責的工具就是這五大報表啦
也就是
-
損益表
-
綜合損益表
-
資產負債表
-
股東權益變動表
-
現金流量表
透過這五張報表的解讀,我們就能頗析這家公司到底是不是一間好企業
又或者他現在的發展階段是什麼,再者推估他未來的情況
進一步評斷值不值得投資
一.損益表
損益表的目的就在於衡量企業經營究竟有「淨利」還是「淨損」
目前會計主流上,採用的觀點為『公允價值』觀點以及『應計基礎』制
什麼叫『公允價值』呢?
指的就是現時在正常交易時間下所能實現的市場價格
假設你買了一棟房子,買500萬,而過了一年房價上漲到1000萬
因此你隔年的淨利為500萬元
那什麼又叫做『應計基礎』呢?
將公司績效評估的重心,放在經濟時間是否發生,而不管現金收取或支出時點
收入:某一段時間內企業之正常活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費用:某一段時間內企業所減少的經濟效益
舉例來說:
我買了一批貨,共支出500萬元
同年,我把這批貨賣給客人,共1000萬元,但我是用賒售的方式給客人
也就是說,客人不需要馬上支付現金給我,只要在我們合約內的付款日前給我就好
現今商業交易大多採取賒銷的方式,而看每家企業的議價能力不同,可獲得不同的付款週期
常見的當然就是月結30天,月結60天,月結90天等等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在四月跟你進貨四次,你會在四月底時開給我一張發票
而我跟你簽訂的付款週期是60天,也就是說四月的帳,我可以在六月結束前付給你就好
這樣代表什麼意義呢? 代表的是我早就拿到貨了,甚至賣出了,但我可以先把現金保留在我的身上
一般而言,一家企業能要求到越長的付款週期,我們就會說他的議價能力越高
回到這個例子上,也就是說在這年,我認列了應收帳款1000萬,而我的客人則是認了應付帳款1000萬
此時,根據『應計基礎』制,我便可認1000萬的收入了(雖然我實質上還沒拿到錢)
常常會聽到新聞報導說:某某公司被倒帳,進而公司現金週轉不靈,產生倒閉危機
就是因為這樣,假設,我預期我下個月會有1000萬的應收帳款會兌現(廠商會付我錢)
而我這個月便大量支出、借款等等,反正想說下個月會有1000萬進帳
結果在下個月時,有廠商跳票了,沒辦法如時支付帳款,這時我便會產生資金缺口了
就要想辦法去別的地方籌錢來支付我的應付帳款,不然公司就倒閉了
談了這麼多,大家應該有發現應計基礎制下的一個bug
就是我帳面上的獲利,其實不算是真正的獲利R
就像你買賣股票,目前帳面上獲利兩萬好了,你算是真正的賺到錢了嗎?沒有嘛
在你還沒賣出的情況下,你都不算是真正的獲利
故,我們隨後還會介紹所謂的現金流量表,來檢視企業的現金流入狀況,進一步查核他到底有沒有真的拿到錢
那一張損益表漏漏長, 你一定要對上面的組成有基本認知才行
之前大概有談過兩篇關於損益表上的內容
可以翻閱一下, 不管你是第一次認識損益表, 還是複習
基本上我個人學習的經驗來說,我覺得這個概念真的很容易忘記
可能是我腦袋比較鈍,但我真的是看過了好幾次才慢慢的把各個觀念根深蒂固到自己的腦海裡
這本書中也介紹了幾個常在損益表中看到的名詞
-
淨銷售
淨銷售=銷貨收入-銷貨退回-銷貨折讓-銷貨折扣
-
成本與費用
營業活動中,公司提供勞務或商品所需的相關成本
-
銷貨成本
當期出售商品或勞務的取得成本,如果是買賣業的話
銷貨成本就是你的商品進價成本啦
而銷貨成本有很多種算法,而台灣主流的算法是叫做『平均成本法』
舉例來說,某項商品一個月你可能進貨三次,每次的價格都不一樣
那月底的時候會針對每個商品去計算它的平均成本
便是用這個月三次的進貨成本+上一期的平均成本,去求得這個月的平均成本
再進一步推算出銷貨成本為多少,銷貨成本=平均成本X銷貨數量
同時算出的平均成本,也會變成下個月的期初成本
在了解完我們損益表上的各項組成後,我們便可進一步來解析上面的數字
去了解各家企業的競爭力
通常最直觀的,我們會直接看公司的營收
以台積電來看


營收呈現大小月的不同,但整體來說都是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到了2017似乎成長力道就放緩了
若以8年來看,更可以看出成長明顯放緩
.png&width=675)

當然我們除了看營收外,更重要的是看所謂的淨利,也就是公司實際賺到的錢嘛
.png&width=674)

台積電的淨利成長基本上跟營收成長差不多,都是呈現向上趨勢,然後近年逐步放緩
代表的也就是說,台積電不只營收增長
有些公司的營收增長是所謂的虛胖,也就是它可能是薄利多銷,導致它營收數字很漂亮
但是淨利卻很可憐
但台積電不是,營收成長的同時,淨利也是同樣增加
再來我們可以進一步看看台積電的『成本控制』
也就是透過利潤率的觀察
.png&width=674)

首先看到毛利率,從2011的45%上升到近年來大概50%左右
代表台積電營收成長的同時,成本控制甚至是比之前更優秀了
同樣的營業利益率也是表現更好
但我們可以看到下表
.png&width=661)

台積電營業利益率更好的背後,它減少的是它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
可以說台積電在這塊做得更成熟且更有效率了
與此同時,研發費用卻逐年加大
通常這種知識密集的產業,我們看到研發費用下降通常會擔心
是不是管理層對這個產業沒有信心了,因為研發費用通常代表的是這家公司對未來的預期嘛
你預期前景好,你才有可能投入;你預期投報率好,你才有可能投資
所以看到這個逐年加大的研發費用
其實算是有喜有憂
喜的是,看得出台積電在這個IC半導體的製造研發上,仍在不斷的加強力道,維持世界第一的技術
憂的是,這個逐年增加的力道,也反映出這個產業的特性
必須不斷地加大投資研發力道,才有成效,但是這個投入是否會反應在獲利上
就很難說了,還必須端看整個市場以及整個產業的向上力道還有多少
一旦投資了巨量的研發成本,但是沒有相對應的營收獲利表現,便可能造成股價的波動
再來看到資產周轉率
資產周轉率即利用資產創造營收的能力
這邊也可以看到台積電透過不斷添購設備及廠房
固定資產也是逐年攀高,而其固定資產周轉率還是維持在差不多的水準
也就是說,新添購的設備或廠房,真的有為它帶來更多的收入
.png&width=663)

再來看到所謂的存貨周轉次數
可以看到存貨周轉次數是越來越低的
通常存貨周轉次數是越高越好
.png&width=625)

我們可以看到台積電的存貨周轉次數是降低的
代表的是台積電消耗存貨的次數變低了
也就是說台積電賣貨的速度變慢了,但是它的營收和淨利都還在成長的情況下
我認為不需要太過擔心,可能是賣的量變少了,但是商品的單價增加了
當然看財務指標最重要的就是比較了
所以在你打算購買某支股票,去研究它的損益表的同時
請也一定要找同產業同性質的公司,來做比較
因為『優秀是比較出來的』
沒有比較無法得知你看到的財務數字究竟是好是壞
再來就是進一步評價它目前的股價是屬於便宜還是貴了
通常我們都會用每股盈餘X本益比,來推估它的股價
以台積電目前的每股盈餘大概是13左右
近兩年大概都是這個數字
而本益比平均看起來大概16
近幾年比較高大概來到18
如果用13X18=234
而13X16=208
而目前台積電的股價是252元
這樣看起來是有點過熱了
除非你非常看好台積電
假設你預期它今年的ERS會來到14好了
那就是用14X它的平均本益比18=252
所以越樂觀的ERP預估,就會去推升你對它的股價預期
當然也有可能到了年底台積電就漲到300塊
於是你便會怪我說,我害你少賺了50塊
我只能說,這個市場是有很多方在角力的
有可能法人一致很看好台積電(籌碼面很好)所以它的股價便不斷被推升
但是,以基本面的分析來看,目前台積電是不推薦入手的
投資有很多種心法
當你今天選擇了所謂的基本面投資或者價值投資
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以及相信自己
同時呢,不要去羨慕那些你沒跟到的飆股
因為飆股嘛,基本上都是不理性的
就有點像是賭博一樣
你今天上到了車,賺到了一段下車,其實就像是買刮刮樂刮中大獎一樣
在你刮開的前,你完全無法得知你到底是賺還是賠
而我們今天投資股票的初衷
是因為我們不敢創業,或者沒機會創業,又或者我們能力不足等等
但是我們想參與別人創業的成果嘛
要找的是可預期的獲利,穩定的獲利和產業
這樣我們的股子股孫,才能夠不斷的為我們帶來財富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