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背景
 
今天個案的主角是一間光學廠商(視宇光學)其中的運動攝影機部門
其全年營業額約70億, 運動攝影機部門約貢獻6.5億
算是公司裡正在發展中的部門組織
而其推出的運動攝影機, 潛力極好
可與市面上的頂級廠商gopro一決高下
毛利率也高達45%
 
而如今部門主管面臨一個難題
他面臨"小草生態圈"的提案 (就是小米)
小米願意擔任天使投資人的角色
提供通路和行銷, 讓光學廠可以專注在研發上
 
負責人面臨兩難, 是要接受投資, 還是將部門從公司中獨立出去, 自求發展呢?
 
 
個案分析
 
視宇發展光學多年, 推出的運動型攝影機
技術看來相當優良, 可與gopro對拚, 甚至更甚
 
但這也是台廠面臨的一項大困境之一
擁有技術, 卻對行銷、通路, 琢磨不夠多
 
以智慧型手機的例子來看
當年HTC,擁有的技術絕對是最先進的
但後來還是不敵蘋果、三星
 
當然其中的因素有很多
但不可否認的是,台廠對於品牌建立、通路擴張,要達到全球化
還有一段經驗值需要補
 
技術導向的管理者往往會認為只要產品研發第一
消費者便會接受
這是完全把人性拿掉的一種考量
一樣拿手機當例子,如果你有在觀察各家手機的發佈狀況
就可以發現,蘋果永遠不是推出最新技術的人
往往小米、三星、華為早他一代、甚至好幾代推出
但蘋果手機還是熱賣
 
這就是消費者,消費者不是最新的技術就買
而是買一種感覺,買一種品牌
 
而我認為若沒有相關的操作經驗
或者準備燒個幾年錢才獲利的打算,視宇要獨立門戶進軍國際
是有難度的
 
畢竟gopro已經深植人心了
要想在歐美消費族群裡打下一片天,得費一番苦心
 
故我認為可以和小米合作
進入小米的生態圈
 
但個案中也有提及
和小米合作,也不是百利而無害
因為
  1. 你喪失了品牌主導權
  2. 通路掌握在別人手裡
 
第一點,視宇勢必會對自己的品牌產品主導權減弱
可以和小米確認一下,是要貼牌出售,還是能保留自有牌子
限制在哪裡,能保留多少的自主權等等
 
第二點,小米一手掌握了所有的銷售通路,
今天要拉貨就拉貨,要斷貨就斷貨
視宇對於生產的掌控能力夠不夠高
若通路都壓在小米上,今天被斷貨了,庫存壓力能承受多大
生產反應速度可以有多快
 
這兩點可能是和小米合作的隱憂
 
而優點方面
當然就是可以透過小米的通路來拉高產量
也可以藉此學習通路和做品牌的相關經驗
再來一點,小米專注的都是亞洲市場甚至只限於大陸
 
視宇可以藉此學習相關經驗
仍可向歐美發展,彼此之間不衝突
 
 
個案好玩的地方就在於
沒有絕對的對錯
一切都是相對的概念
 
這也是經營者比起一般上班族承受更多的"不確定的壓力"
 
 
是你會選擇,加入小米生態圈or自立門戶發展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企業發展 哈佛商業評論
    全站熱搜

    yv0022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